close
許多研究者認為攻擊行為的背後動機是人類對控制的需求,是一種生存和適應的觀點。Toch認為許多暴力攻擊是因為缺乏基本的社會技巧去控制他人或事件,而傾向使用力量來彌補這樣的缺陷。攻擊是為了控制他人的行動,有意願從事的傷害行動。攻擊被視為一種工具性的行為基於獲得控制的需求。
有些氣質的研究發現,衝動性與攻擊和反社會行為有關。研究發現人類身上若有較高濃度的androstenedione與較多的問題行為相關,例如說謊、不服從、易暴怒。某些事件刺激杏仁核、下視丘、和中腦,隨著腦幹我們產生攻擊行為。杏仁核啟動了戰或逃的賀爾蒙,有證據顯示,在杏仁核與聶葉發生腦傷(多是車禍,尤以6-8歲影響最顯著,此係相關發展階段),直接影響暴力攻擊行為的發生率。
根據挫折理論,當導向目標的行為被阻礙時,攻擊的傾向會增加。挫折被視為基於控制的需要及被控制的需求。挫折產生的攻擊傾向,有賴於引起負面情緒的程度,而負面的情緒與認知的過程有關。另外,遭受挫折也可能轉移(displacement)自己的憤怒朝向他人或週遭的事物,例如老鼠受挫會攻擊盤子的研究、上班族下班對配偶發洩、以及槌牆壁、摔東西等行為。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