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 論 與 建 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1)三向度成就目標與競爭知覺的相關情形;(2)三向度成就目標與學業成就的相關情形;(3)三向度成就目標在不同學習階段間的差異情形;(4)各變項對學業成就的迴歸分析。本章擬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性的討論,並對教育現場的教師與家長們乃至於行政單位在教學實施、課業與生活輔導以及政策擬定提出具體的建議。
一、綜合討論
分別就研究假設一、二;研究假設三、四、五;以及研究假設六、七、八進行綜合性的討論。
(一)研究假設一、二:
1.學生知覺到的競爭氣氛和其趨向表現目標成正相關。
2.學生知覺到的競爭氣氛和其迴避表現目標成正相關。
無論是全體樣本或是合併為年段的分析,達顯著相關者都支持第一項研究假設(學生知覺到的競爭氣氛和其趨向表現目標成正相關)。第二項研究假設(學生知覺到的競爭氣氛和其迴避表現目標成正相關)亦獲得驗證。由此可知學生知覺到的競爭氣氛越高,其追求在他人面前有更好的表現以及避免證明自己不如人的動機均越高。
另外在成就目標和競爭知覺的相關分析上,達顯著者均呈現正相關的趨勢,與Lam等人(2004)的研究結果,得到了在概念上接近於精熟目標的任務享受(Task enjoyment)的動機並未受競爭氣氛之影響(Lam, Yim, & Law, 2004),是有所出入的。這顯示了雖然精熟目標並非如表現目標一般和競爭知覺均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但實際上學習精熟目標卻仍是和競爭知覺存在著共變關係,也就是說會自發性的追求學習上之自我提升的學生,也會感受到較高的同學間之競爭氣氛。Reeve與Deci在1996年對競爭情境三因素所做的研究顯示,其中的outcome與interpersonal context二因素對內在動機的影響力達顯著(Reeve & Deci, 1996)。學習精熟目標屬於內在動機,學習精熟目標和競爭知覺呈顯著正相關的結果,證明了”競爭”對內在動機的正面影響。
(二)研究假設三、四、五:
3.學習精熟目標與學業成就成正相關。
4.趨向表現目標與學業成就成正相關。
5.迴避表現目標與學業成就成負相關。
達顯著者,在研究假設三獲得支持。而研究假設四方面,全體樣本的分析如假設是成正相關的結果,但在各年段的分析,則出現了隨著年齡的增加,由負相關逐漸改變正相關,並持續增加的趨勢,顯示出了趨向表現目標與學業成就彼此間的影響力似乎有著正向的發展趨勢。
數學科與迴避表現目標的關係成顯著者均呈正相關,研究假設五並未獲得支持,數學成績與迴避表現目標呈顯著正相關可能係學生在學習數學上的恐懼或是文化上對數學的特殊情感所致,實際上會在數學上追求成就的學生,其實是因為不想他人覺得自己缺乏數學能力;而缺乏數學成就動機的學生,亦可能是為了怕自己努力卻得不到相對的收穫,卻證明了自己缺乏數學能力。黃若玲(2004)指出我國國民教育的數學教學往往與學生的生活情境脫節,造成教師教學成效不佳,學生學習興趣低落(黃若玲,2004),顯見我國的數學學習環境對學生動機的不利影響。吳明隆(1998)解釋數學焦慮係指個人在處理數字、使用數學概念、學習數學或參加數學考試時所產生的不安、緊張、畏懼等焦慮狀態(吳明隆,1998),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因素是數學考試,而這正是我國數學教育的問題之一。葛建志(2004)研究發現正向積極的成就歸因方式有助於數學焦慮的降低(葛建志,2004),而Covington卻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傾向於做負向消極的成就歸因。也因此可歸納出數學焦慮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這可能是造成數學成就和迴避表現目標成正相關的原因,而從不同年段間的趨勢來看,也確實顯示出了相關性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正向發展的現象。
(三)研究假設六、七、八:
6.學習精熟目標有較低年級高於較高年級的年齡差異。
7.趨向表現目標有較高年級高於較低年級的年齡差異。
8.迴避表現目標有較高年級高於較低年級的年齡差異。
在學習精熟目標方面,雖自平均數可隱約看出此變項有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的趨勢(中年級=24.39;高年級=24.00;國中=23.34),惟差異均未達顯著水準,故研究假設六(學習精熟目標有較低年級高於較高年級的年齡差異)並未得到支持。在趨向表現目標方面,國小中年級高於國小高年級,差異達顯著水準,研究假設七(趨向表現目標有較高年級高於較低年級的年齡差異)未獲得支持。而在迴避表現目標方面,國中組高於國小中年級,差異達顯著水準,研究假設八(迴避表現目標有較高年級高於較低年級的年齡差異)獲得支持。
研究假設六、七、八的分析結果雖不盡理想,多次分析中,僅一次顯著水準是支持研究假設的(研究假設八),然而若直接自圖三中觀察三向度成就目標在年齡上的差異,則不難看出學習精熟目標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的趨勢,以及趨向與迴避表現目標逐漸依分為二的趨勢,符應了陳嘉成(2002)指出的小學與國中是表現目標分化為二向度的階段的說法(陳嘉成,2002)。
二、具體建議
(一)學習精熟目標與競爭知覺正相關在教育上的啟示
學習精熟目標雖然並非如趨向表現目標、迴避表現目標一般和競爭知覺均是建立在同學間相互比較的基礎上的,但研究結果卻發現學習精熟目標亦是和競爭知覺成正相關,與Lam等人(2004)的研究結果,得到了在概念上接近於精熟目標的任務享受(Task enjoyment)的動機並未受競爭氣氛之影響(Lam, Yim, & Law, 2004),是有所出入的,且相關性有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的趨勢。Reeve與Deci在1996年對競爭情境三因素所做的研究顯示,其中的outcome與interpersonal context二因素對內在動機的影響力達顯著(Reeve & Deci, 1996)。學習精熟目標屬於內在動機,學習精熟目標和競爭知覺呈顯著正相關的結果,證明了”競爭”對內在動機的正面影響。由於研究結果顯示競爭知覺對精熟目標和表現目標均成正相關,而陳嘉成(2002)指出小學與國中是表現目標分化為二向度的階段(陳嘉成,2002),分化出的迴避表現目標是不利於學童的動機發展的,所以學童知覺到的競爭氣氛可能同時對動機的發展有利亦有弊,要如何在教育現場提供適當的競爭氣氛,使其有助於學童正向動機的發展,而又不會助長負向動機的發展,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精熟目標與表現目標間在教育上之取捨
雖然精熟目標和表現目標在中小學階段均有助於學業成就之發展,但是由於表現目標係植基於和他人比較的基礎上,故只要脫離了學習環境,持表現目標的學生將失去繼續學習的理由,而且個體在經過了國中階段之後,迴避表現目標的動機自表現目標的分化發展趨於成熟,將對其學業成與身心健全發展就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提供有助於精熟目標健全發展的學習環境與教學評量策略,才是真正有助於學生終身學習的保障。
(三)降低學生的數學焦慮從教學與生活結合做起
研究結果顯示數學成績與迴避表現目標呈顯著正相關,如此可能係學生在學習數學上的恐懼或是文化上對數學的特殊情感所致,實際上會在數學上追求成就的學生,其實是因為不想他人覺得自己缺乏數學能力;而缺乏數學成就動機的學生,亦可能是為了怕自己努力卻得不到相對的收穫,卻證明了自己缺乏數學能力。黃若玲(2004)指出我國國民教育的數學教學往往與學生的生活情境脫節,造成教師教學成效不佳,學生學習興趣低落(黃若玲,2004),顯見我國的數學學習環境對學生動機的不利影響。吳明隆(1998)解釋數學焦慮係指個人在處理數字、使用數學概念、學習數學或參加數學考試時所產生的不安、緊張、畏懼等焦慮狀態(吳明隆,1998),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因素是數學考試,而這正是我國數學教育的問題之一。葛建志(2004)研究發現正向積極的成就歸因方式有助於數學焦慮的降低(葛建志,2004),而Covington卻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傾向於做負向消極的成就歸因。也因此可歸納出數學焦慮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這可能是造成數學成就和迴避表現目標成正相關的原因。所以和生活情境脫節且考試導向數學教學方式讓學生的數學焦慮隨著年齡的發展而增加,造成了迴避表現目標和學習成就成正相關的現象。黃若玲(2004)指出結合生活情境的數學課程,教師應根據數學教學的目標,將數學的學習分成數個學習的活動,在每一個活動中,根據學生已具有的數學概念與技能,安排一個擬真實生活情境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班級的社會互動中進行解題活動,建構數學概念與技能;之後,教師應引導學生反省如何應用校內所學的數學概念解決擬真實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與生活情競相連結的數學問題與兒童經驗更貼近,與社會環境更相關,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黃若玲,2004)。
(四)精熟目標的年齡發展與趨向表現-學業成就之相關發展
精熟目標在發展上呈現著逐年降低的趨勢,而趨向表現目標和學業成就的相關卻逐年的正向增加,這顯示出了學童隨著年齡的增長,發自內心主動自發的學習動機漸漸在喪失,反而為了在他人面前求得更佳表現的動機和學業成績間彼此相互影響的關係越來越密切,這反映出了教育現場對成績的重視以及對內在學習動機之忽視,這是教育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其實制度無論如何完善,社會的功績主義氣氛若不改變,問題就會一直是問題。
參 考 書 目
王永裕(2003)。雲林縣國中、小學生成就目標導向、認知投入、考試焦慮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以數學領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台中: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中: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易慧、程炳林(2006)。課室目標線索與個人目標導向對國小學童解題成就及自我調整學習之交互效果。教育心理學報,37(3),231-255。
陳嘉成(2002)。成就目標、行動控制取向與與數學能力知覺的中介效果對國中生數學學習行為組型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5,629-656。
郭靜晃等(1994)。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葛建志(2004)。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數學歸因信念、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士豪(1998)。年齡、性別、成就目標、目標導向與創意生活經驗、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Covington, M.,& Teel, K.(2003)。活化學習動機—營造機均等的學習環境(李弘善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1996年)
Elliot, A., & Church, A.(1997).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2, 218-232.
Elliot, A., & Harackiewicz, M.(1996). Approach and avoidance goa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A medi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 461-475.
Good, T., & Brophy, J.(1999)。當代教育心理學(李素卿譯)。台中: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1995年)
Lam, S., Yim, P., & Law, J.(2004).The effects of competition 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Chinese classro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281-296.
Lepper, M., Corpus, J., & Iyengar, S.(2005).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the classroom: Age differences and academic correlat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7(2), 184-196.
Middleton, J., & Midgely, C.(1997). Avoiding the demonstration of lak of ability: An unexplored aspect of goal theor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 710-718.
Midgley, C., Anderson, M., & Hicks, L.(1995). Differences betwee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A goal theory approach.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5, 90-113.
Reeve, J., & Deci, E.(1996). Elements of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that affect intrinsic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v, 22, 24-33.
Slavin, R. (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王明傑,陳玉玲合譯)。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1996年)
Urdan, T.,& Mestas, M.(2006).The goals behind performance goa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8(2), 354-365.
留言列表